标签归档:农业机械工业设计

N98Design2

【概念设计】来自2050年的农业机械

e1602f1f040ec23921b69b2b81dc9a53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2050年,人类需要有足够多的粮食养活90亿人口,同时,每年有1500公傾森林遭受灭顶之灾,怎样在满足粮食供应的同时又有不毁坏森林呢?来自巴黎的设计师Blas Antoine给出了他的设想答案——农林业

农林业是指在同一片地域同时种植农作物和树木,这种结合的好处在于促进了地域性的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的侵蚀也将减少80%,同时农作物的产量又与传统农业持平。农林业使生态更平横,是一种人与环境共存的解决办法。

6383985e263a6e8e420eda97aeacb086

 

基于这一概念,在树木成熟之前,需要对树枝每4年进行一次修剪,然后加工成副产品,制作夹芯板等。但对树枝的修剪和初加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设计师设计了一款用于树枝修剪的机械——MANTIS(螳螂)>>>

cffc4c5c4f20cb9814588163997040e5

fb6a5ebaeb0d6f03e57bad32a9fad16b

 

MANTIS的设计借鉴了螳螂捕食的动作,作者认为未来的农业机械的设计应该与自然动作更加匹配>>>

81d34105772efa6ed5fb07ad7c298c81

 

对于大型的农业机械而言,体量越大,道路通过性会越差,MANTIS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因此通过性会更好>>>

498df6063e2793b32264adec271d3627

 

MANTIS可实现精确切割,并把收获树枝收集起来,初步粉碎,将这些木质残留物传送到中间可自主装卸的拖车内存储>>>

6c28d7c1f78818bef5326b99fe205105

 

整个作业流程如下图>>>

a1d88cdffc97b2b59c68ecb5527fe4c3

中间的存储罐也可以更换>>>

02b2ed462aa6df29fa79016b3df0526f

bd786f35bfc75923c8885d15911a6ee6

 

这样下来,未来的农业生态真有可能是下图这样的。

9c97f8fde6d9a406cc7e676a4d7449ba

f3b49d312e85521adac623c579087a68

 

QQ截图20150519160247

中国制造再出发——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全文

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摘自《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有删减)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

(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二、战略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基本方针是: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制造业发展全国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实现率先突破。

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战略目标。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3年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88 0.95 1.26 1.68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1(件) 0.36 0.44 0.70 1.10
质量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2 83.1 83.5 84.5 85.5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 - 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 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 7.5左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 6.5左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
两化融合 宽带普及率3(%) 37 50 70 82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4(%) 52 58 72 84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 27 33 50 64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4%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2 65 73 79

1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

3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家庭户数。

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3万家样本企业,下同)。

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代工企业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转变。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专栏1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稳妥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市场化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国知识产权许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专栏2 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制定工业强基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制定工业“四基”发展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发展报告,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标达标,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培养工艺专业人才。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注重需求侧激励,产用结合,协同攻关。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相关工程等,在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专栏3 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针对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大力提高国防装备质量可靠性,增强国防装备实战能力。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关系民生和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强化监管检查和责任追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建立一批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提升与制造业相关的国家量传溯源能力。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构建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发展,提升管理体系认证水平,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支持行业组织发布自律规范或公约,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我国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专栏4 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不断丰富知识产权(IP)核和设计工具,突破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国产芯片的应用适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装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装备供货能力。

信息通信设备。掌握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积极推动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发展。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开发安全领域操作系统等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建立完善工业软件集成标准与安全测评体系。推进自主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高档数控机床。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

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3.航空航天装备。

航空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时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航天装备。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7.电力装备。

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8.农机装备。

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9.新材料。

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加快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专栏5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七)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稳定中央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贴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存量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示范作用,利用双边、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八)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九)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和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引导企业融入当地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投资和经营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境外本土化能力。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制造业走出去发展总体战略,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合作。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四、战略支撑与保障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和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稳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制造业重要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科学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加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涉及的职工安置、债务清偿、企业转产等政策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全国涉企收费项目库,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中国制造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开发适合制造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设立研发中心和高技术企业以及收购兼并等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制造业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布局调整。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各类优秀人才重点是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

(六)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小微企业。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七)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八)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割草机工业设计

概念割草机工业设计-只吃草不烧油

现有的割草机燃料燃烧效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想想,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公园,花园,高尔夫球场和乡村俱乐部,它们的草坪修剪通常每周三次,这是一个很大的环境成本。

1

这个设计目的是减少这些燃料成本:将割草机割下的草作为生物燃料。技术的灵感来自大自然最高效的移动化学发酵动物——牛。

QQ浏览器截屏未命名

像牛一样,吃大量的草,把它压缩成生物反应器。这种生物反应器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并用作割草机的燃料。

4 7 5 10 9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

1、更好地履行经营者的性能要求;

2、舒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3、与众不同的审美;

4、在力学方面,采用三轮结构,转弯半径小;

5、更良好的操作界面。

8 6 3 2

A recent study by the American EPA showed that a typical commercial mower emits the same amount of pollution (other than CO2) in one hour as driving a 1992-model car for 650 miles. Another estimate puts the minimum amount of pollution from a lawn mower, per hour, at four times the amount from a car. This is caused largely by incomplete combustion and an almost total lack of catalysts or filters on lawn mower exhausts.

Now, think just how many public parks, gardens, golf courses and country clubs there are in the world, and consider that they are mowed as often as three times a week. That’s a lot of fuel being inefficiently burned, at great cost to the environment – and in many cases, the taxpayer.

My project aim was to cut these fuel costs, with a lawn mower that uses a completely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 grass. This lawn mower is fuelled by its own grass cuttings using a small-scale bioreactor. The technology is inspired by nature’s most efficient mobile chemical fermentation plant: the cow.

Like the cow, the Lawn Moo-er ‘eats’ a quantity of the grass cuttings and compresses it into the bioreactor. This bioreactor anaerobically ferments the grass with heat and a bioculture compound to produce vast quantities of methane gas.

Unlike the cow, the methane is put to use rather than emitted. It is captured and used as a clean-burning fuel in a small highly efficient gas combustion engine, which, in turn, powers the lawn mower. The by-products of this process are heat, which is reused, and a damp organic mulch, which is scattered behind the mower as fertiliser. At the start of the season the operator loads the mower with one full methane gas canister and one empty. From then on, as one empties, the other fills up and vice versa. The natural fermentation process is speeded up by mixing the shredded cuttings with a potent microorganism-infused bioculture and heating the resultant soup to around 70-80°C.

The onboard fermentation cycle can, in theory, begin to produce methane the same day the grass is cut. The Lawn Moo-er continually runs its fermentation process, constantly topping up the methane supplies, even when a traditional lawn mower has inactive downtime. You really can just go and mow.

From a design point of view I was keen to address a few issues. Over many years of patient development, mower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to better fulfil their operator’s requirements with regards to performance and comfortable ergonomics. However, there has not been much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aesthetics. I wanted to create a new, instantly identifiable aesthetic that kept all the practicality of a working agricultural vehicle, yet differentiates my concept from the current crop of lawn mowers, to highlight the unique powerplant.

In terms of mechanics, I elected to use a three-wheel configuration with the steered single wheel on a rear swing arm for manoeuvrability. It can turn around within its own length with ease. As of 2009 it has become UK law for commercial lawn mowers to be sold with rollover protection as standard, rather than as a bolt-on extra. I wanted to highlight this and go for something that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cage and integrated it into the design as a whole.

The main styling inspiration throughout the project was the cow. I wanted the mower to have the same purposeful, forward-leaning stance as a cow when it is grazing. I also used specific graphical elements as reference points for the detailing. The floor mats, for example, are styled to look like a cow’s nostrils. I also looked to grass itself as inspiration and used the shape of individual blades to inform the styling of the cage and steering column.

I was also keen to simplify the user interface for the operator, as I found the controls on commercial mowers I tested to be less than instinctive and beyond the line of sight of the operator. The main controls are consolidated into a steering wheel, two foot pedals and two mower control switches. All the major and minor displays are compiled into one digital interface set into a fixed-hub steering wheel boss. Here it is always to hand and the operator can see, at a glance, exactly how much fuel has been used or how long it is until lunchtime…

QQ截图20150408100346

湖南省农业机械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工业设计作为农机产品研发升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规划》中被多次强调。可以预见,湖南省农业机械的工业设计水平和产品的外观品质将迎来实质性的发展!

湖南省农业机械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农业机械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涵盖农机工业、农机作业服务、农机流通、农机运营保障等多个领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产业。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促进湖南农机产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湖南省农业机械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湖南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机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1、行业发展增速加快。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92.8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19.5亿元,年均增长38%,占全国农机行业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2%,比2010年提高了一倍;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2.8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31.7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4.1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1亿元;完成新产品产值7.5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5.6亿元。2013年,农业机械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中小型拖拉机6.1万台,比2010年增加了2.9万台;农作物收获机械20万台,比2010年增加了15.2万台。

2、经济效益逐年增长。2013年,全省农机行业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4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14.7亿元,年均增长37%;实现利税20.9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4.9亿元;实现利润13.2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0亿元。

3、产业结构渐趋优化。目前,全省共有农机企业8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107家,产值过亿元企业20家。主要分布在长株潭、益阳、娄底、岳阳、衡阳等地,逐步形成“一园五区”的产业格局。主要产品有:小型柴油机、中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机械、水田耕整机、农产品加工机械、水稻联合收获机械、农田建设工程机械等等,一批产品在全国享有盛名,在丘陵山区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

4、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对农机产品准入制度的实施,我省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增强。2012年成立了湖南省农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制订与修订了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产品试验检测条件有所改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手段增强,我省农机产品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一批知名品牌享誉国内外。

5、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注重创新能力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科技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创新投入有所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新产品研制成功;已有几家农机制造企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手合作,建立了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推出,新产品产值年年攀升,我省农机工业已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新阶段。

(二)农机作业服务发展迅速

1、农民购机用机量逐年增长。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均有较大规模,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2013年,全省拥有各类农机具超过800万台套,总动力达5436万千瓦,近几年每年增加农机45万台、动力260万千瓦,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持续高涨。

2、农机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随着农业机械的持续发展,机耕、机种(插)、机收、机械植保、机械烘干等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农机大户(含合作组织)24.6万户,农机跨区作业达到1000多万亩,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承包作业面积达1200多万亩,全年农机作业服务总值达到360亿元。

3、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8%,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3%,比2010年提高8.7个百分点。油菜、茶叶、烟草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

(三)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1、农机销售收入逐年递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省不断完善补贴产品经销制度和经销商管理制度,对引导农机流通企业发展、规范农机市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全省农机销售额每年以10%以上幅度增长,2013年全省实现农机销售总额近70亿元。

2、农机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常德、娄底、怀化、衡阳等区域性农机产品交易市场,特别是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农机交易市场—湖南农业工程机械展示交易中心,为农机产品流通提供了技术集成、信息集聚、市场集中的平台与窗口。

3、农机流通企业不断壮大。基层销售网点逐步完善,大部分农机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进一步健全,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流通格局,上万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远销国内外。

(四)运营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1、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遍及全省各市州的县级农机推广站在农机作业和技术指导公共服务上发挥了主体作用,全省县级农机推广站117家,超过50%建立了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农机作业指导和维修技术服务。

2、企业售后服务能力增强。农机企业和经销商在售后和维修服务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省80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其中100家以上企业有自己的售后服务团队。全省793家农机流通企业,其中有100多家企业组建了维修服务队伍。

3、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具备了自我保障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全省10%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培养了自己的维修服务人员。

(五)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省现有农机生产企业801家,规模企业只有107家,占比不到14%。我省农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品牌杂,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撑,产品结构趋同、行业恶性竞争等现象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差,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机产业的发展。

2、产品单一同质化,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省农机产品主要以中小型耕作机械、中小型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小型农产品加工机械等中小功率农业机械为主,虽技术工艺较为成熟,但与现代农业装备相比,其技术含量、工艺水平不再先进,复式作业、多元化产品少,生产设备陈旧,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平均使用寿命只有4.5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3、专业技术人才少,研发队伍实力不强。农机生产企业由于自身弱小的特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农机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目前,省市、高校、企业研发团队不健全,且高端研发人才缺乏,研发课题和经费严重不足,研发设施不先进,实力仍然不强。

4、服务组织规模小,运营保障能力不够。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户均作业面积小。售后服务技术水平低,配件储备不足,维修服务响应能力差。基层农机服务机构条件差,人员少,能力弱,基层乡镇农机站一般只有1-2个人,设备资产不足8万元,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需要。

5、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域区别差距较大。尽管我省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较快,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田间作物多样,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低于洞庭湖区。201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为39.8%,其中洞庭湖区为64.9%,湘中丘陵区不到30 %,湘西湘南山区仅约为20%。

二、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发展动力充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当今及今后一段时期包含农机产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文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国家连续出台法规政策促进农机产业加快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工信部《农机工业发展政策》、《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商务部《关于加快农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国家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的逐年扩大,农民购机能力不断增强,助推农机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农业机械化耕作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机产业发展,强调农机产业不仅是个“三农”问题,而且是工业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要紧密结合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从顶层设计上综合考虑支持农机产业发展,并要求重点扶持一批农机合作组织,进一步为农机产业注入了发展动力。

2、发展空间较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农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流通体系逐步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不断攻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装备支撑更加有力。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步入中级发展阶段,农业对农机需求与日俱增,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湖南农机产业结构调整期和产品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南方水田作业机械和丘陵山区使用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等一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留下很多研制空白和市场空间,而我省农机工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湖南作为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农业、林业、果蔬、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渔业等涉农产业对机械化要求将越来越高,随着农村农业劳动力的逐渐缺失,农村经济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且湖南地处中南,南联珠三角、东通长三角,辐射西南地区,周边省份、中南地区,以及东盟、非洲、南美和中亚诸国对优质高效农业机械具有很大需求,为湖南农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二)面临的挑战

1、投入不足基础薄弱。湖南农机化程度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水平不高,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尚存诸多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整体依然不足,研发投入少,基础性与原创性开发能力不强。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适宜我省丘陵山区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滞后,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慢,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受到制约。四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五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条件较差。六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

2、产品缺乏竞争优势。我国农机产品类别多元化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在逐年加快,对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机装备整机与零部件产业链整合趋势将更加明显,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随着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在不断增大。当今,跨国公司在加快产业对外转移,并牢牢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将难以改变。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指导,坚持产业科学发展,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按照引入知名企业、嫁接先进技术、拓展内外市场、推动上市融资、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整合重组的思路,加快我省农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着力做大做强湖南农机产业。以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重大工程为抓手,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机械创新研发基地、中高端农机工业生产基地、区域性农机流通市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运营保障平台的建设,提高我省农机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省农机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湖南农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省农机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300亿元,其中:农机制造规模工业主营收入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20%;农机流通、农机维修、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在600亿元以上。力争湖南农机工业发展与农机应用水平跨入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农机装备制造强省和应用大省。

2、集聚发展目标。到2020年,打造1个产值在30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机产业园;建设5个产值过100亿元的农机产销企业集群;建设5个区域性农机专业市场;重点培育25家产值过10亿元的农机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培植3000个以上农机合作组织和300个农机运营保障平台。

3、创新能力目标。推动农机行业产学研用合作,建立省级现代农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鼓励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

四、发展重点

(一)农机工业

1、加快农机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建设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及长株潭、益阳、娄底、岳阳、衡阳五个农机制造产业集聚区,鼓励龙头企业依托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延伸产品供应链、价值链,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专、精、特、新”的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体系,打造以“一园五区”为中心、各市州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农机产业集群。

2、粮棉油农作物机械化装备。突破水稻育插秧、油菜及棉花的栽植和收获、种肥药精准施用、航空植保等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中小型拖拉机、栽植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多功能收获机械、秸秆收集储运机械等高性能现代农业机械装备。

3、林果蔬种植生产技术装备。突破轻简化、智能化和广适性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农业设施装备、山林垦覆机械、土壤与农业环境治理机械、节水灌溉设备、林业果蔬茶叶管理及采收机械,烟草、苇场、麻类等生产专用技术装备。

4、农副产品加工专用设备。突破果蔬采后处理和自动化加工技术瓶颈,大力发展粮食、油料、水果、茶叶等大宗农产品的干燥、分级分选、加工及保鲜贮运等成套设备。

5、畜禽水产养殖机械设备。突破自动化饲喂及智能化增氧、投饵、水质监控技术瓶颈,大力发展畜禽水产规模养殖设施、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畜禽粪便处理等畜牧水产装备。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突破机电液一体化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中高端农用工程机械、池塘清淤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生物质能源和环保设施设备。

(二)农机作业服务

1、促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规模化。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加盟农机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作业服务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2、培育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鼓励农机大户联户合作,加快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机作业、中介等服务市场,组织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至2020年全省建设2000个以上装备齐全、管理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000个资产上千万、覆盖上万亩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龙头企业。

(三)农机流通

1、完善农机销售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农机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加强合作,发展农机品牌经销店,加快形成具有主机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技术培训等功能的农机品牌经销服务网络;支持农机流通企业建立连锁营销服务网络;引导社会资源建立农机物流配送网络,推动建立农机生产企业品牌营销服务网络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服务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流通体系。

2、培育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投入农机流通业,推动农机流通企业优化重组和跨区域发展,提升农机流通市场集中度。支持农机流通企业采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经营,提升农机流通业规模化、网络化水平。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向流通领域延伸,培育壮大一批省内农机产销一体化企业集团。

3、推动农机专业市场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引导农机专业市场合理布局。鼓励在农机产业集聚区域建设农机物流园区或农机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区域性农机交易中心、配送中心、维修中心和培训中心。推进现有农机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完善硬件设施配套,提升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市场辐射带动和集聚效应。

4、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我省农机生产经营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办厂或设立农机产品经销网点,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参加国际农机专业展览会,扩大湖南农机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农机产品出口。培育湖南农机产业品牌展会,提高农机行业展会的专业化水平。

(四)农机运营保障

1、建立健全运营保障平台。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农机信息网络、农机维修、农机检测等服务手段的硬件设施投入,开展农机技术咨询服务,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构建链接全省农机销售企业、门店、超市、维修点的配件供应链,至2020年重点建设300个农机产品售后服务和信息服务运营保障平台,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2、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机产品“三包”规定,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农机售后服务水平。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农机购置、证照办理、售后维修等一站式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移动维修服务站。大力发展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建成一批功能齐全、反应快捷、服务高效的综合性农机维修中心,提供社会化、规范化的农机维修服务。推进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提升农机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规范维修行为。

五、主要任务

1、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农机行业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鼓励省内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实施跨国、跨省、跨行业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牵引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家产值过100亿元的国际化大型农机企业,4家产值过20亿元到50亿元的大型农机企业,培育20家产值在10-20亿元之间的中型农机企业,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湖南农机工业总体规模。

2、产业集聚引导工程。一是以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大力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力争2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二是承接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落户我省,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农机制造企业集团;三是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吸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配套企业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四是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关联密切的产业链项目,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湘潭九华农业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园;长沙农用工程机械、轻型农用飞机和农用运输机械产业区;益阳小型农用动力机械、水田耕作机械和水稻收割机械产业区;娄底小型农产品加工机械、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和农用运输机械产业区;岳阳水稻收割机、插秧机、履带式旋耕机产业区;衡阳大中型轮式拖拉机、多用农田作业机、运输型拖拉机产业区,以及全省各地其他特色农机制造产业集聚区。

3、重点项目推进工程。立足全球视野,高端引领。引进开发新一代水稻育插秧机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研制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推广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畜禽水产自动化饲喂装备,提高规模养殖机械水平;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的农用工程机械和运输机械,提高产品技术档次;研究开发田间信息采集、作业机械智能监控和变量作业先进技术与装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高灵活性、个性化、数字化的精准农业。

4、流通平台建设工程。将农机流通体系纳入城乡市场体系规划,制定和完善的农机流通市场管理制度。重点建设中国南方农业工程机械国际展示交易中心、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湘南农机机电大市场、湘北农机机电大市场、湘西农机机电大市场五个区域中心农机专业市场。完善湖南农机化信息网和湖南农机鉴定推广与质量信息网的建设,构建农机电子交易信息平台。

5、作业服务促进工程。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加快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每个农业大县重点抓好10个以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全省抓好1000家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建设。

6、运营保障强化工程。充分发挥农机部门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加强农机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功能齐全、保障有力、高效及时的农机运营服务体系。每个农业县市区建设1-2个农机运营保障中心,开展农机配件供应、农机修理、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运营保障服务。

7、创新体系构建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建设湖南省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农机产业创新中心,创建50个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扶持10个以上具备条件和能力的龙头企业创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支持1-2个国际化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家水田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机械质检中心、湖南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的试验检测能力;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各类科技项目的投入,让优势科研团队及成员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支持;大力支持农机工业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关键部件及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建立健全农机化标准体系。

8、品牌战略实施工程。加强农机制造企业准入管理,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机产品工业设计、制造工艺革新、生产现场管理、企业质量管理,全力打造“湘农机”品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广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引入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仿生、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发展多缸柴油机、变速箱、驱动桥、橡胶履带等农机关键零部件,鼓励建立先进铸造、表面处理、零部件热处理、机械精加工、再制造等配套协作服务中心、零部件外协加工中心,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和高端农机产品,推动农机生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抓质量、创品牌,提高我省农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9、省外市场拓展工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巩固一片、抢占一片、开拓一片”的指导思想,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巩固东南亚、中亚市场,抢占非洲、南美市场,开拓欧美市场。完善南方农业工程机械国际展示中心和各区域农机专业市场,搭建农机产品出口服务平台,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农机生产和流通企业出国投资、参展、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提供服务保障,统筹对外农业援助、援建、合作项目,建立东南亚、非洲、中亚、南美四个农机销售代理处,逐步完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跟进售后服务,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0、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机制,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加盟湖南农机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农机技术培训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培养企业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技工队伍,外向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农机实用技能培训,培养农机服务专业实用人才

六、保障措施

1、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责任与分工。全省各级经(工)信委(局)和农业机械管理局根据部门职能认真做好农机产业相关行业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支持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作用,共同推进我省农机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研究解决我省农机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联合工作机制的框架内,加强部门协调,注重工作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扎实推进我省农机产业加快发展。

2、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措施。在稳定实施现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争取出台湖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机化公益性项目科技立项与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地方、部门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农机产业加快发展。

3、加强农机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加强农机科研教学,强化农机重点学科建设,配套相应的科研教学设施,加强农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多学科、多领域协作攻关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与创新,注重农机产品研发与工业设计,特别要围绕农机化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加强农机农艺专家的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研究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科研、教育、企业和推广等多部门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作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

4、拓宽农机企业信贷与融资渠道。促进民间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产业的支持,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加强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维修、农机研发、农机专业化服务企业单位与金融机构的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机企业、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的合理信贷需求。推动农机制造企业上市融资,争取中小农机企业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

5、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我省农机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做好我省农机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提升工作,强化农机产品制造标准化管理;加强农机产品试验检测条件建设,严格农机产品的型式试验和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督检测,不断提高湖南农机产品的质量水平。

6、加强农田和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生产模式,按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要求,配备适量农业机械。引导县乡和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全程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区(场),整合涉农项目资源,大力扶持以机耕道、机库棚为重点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7、搭建服务平台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意见;为农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人才培训、资源整合等服务;搞好行业自律,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发挥专业组织咨询参谋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QQ截图20150401182137

德国农民高效喂牛——全程机械化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提特莫宁市的迈尔机械制造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斯诺金”品牌的饲料搅拌车,产品销往欧洲及世界各地。公司有超过300名雇员,使用现代化的产品组装生产线,生产名副其实的“德国品质”饲料搅拌车。产品包括固定式、牵引式和自走式饲料搅拌车。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1

德国斯诺金公司成立于1983年,30年来一直专注于饲料搅拌机的研发生产,年销售总额已超5000万欧元。“德国每三台饲料搅拌机中,就有一台是我们的品牌。”德国斯诺金总裁乔治·迈尔骄傲地说。面对中国饲料机行业的大好形势,2014年,德国斯诺金带着高端创新产品,果断挺进中国搅拌机市场,完成了与中国市场的初次接触。

“不但精确添加各种纤维长度的粗饲料,而且保护粗饲料的有效纤维。无论干燥的饲料还是含水量大的饲料,都能准确无误的添加到搅拌仓中。精确添料撒料,均匀混合,全程数据化监控,稳定运行,操作舒适——这就是斯诺金科技的核心。”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2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4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6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5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3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7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8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9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11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12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14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有限公司-农机工业设计16

据统计,德国斯诺金在欧洲市场共销售各类搅拌机8000多台,其中德国本土共销售了2500台左右。牵引式搅拌机占销售总量的80%,自走式搅拌机占销售总量的15%。在德国本土,德国斯诺金生产的牵引式搅拌机的市场占有率达24%,而自走式搅拌机的市场占有率更高达33%。“德国正是欧洲最大的搅拌机市场。”乔治·迈尔说道。

虽然刚刚接触中国搅拌机市场,但德国斯诺金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可以说是首战告捷,引来了行业内众多企业的侧目。“目前,在中国已销售牵引式搅拌机40台左右,自走式搅拌机30台左右。”徐元伦简单而直接的用数字表示。

据介绍,今年是德国斯诺金全球发展加速的一年,已分别在巴西、俄罗斯、中国成立了子公司。接下来,德国斯诺金将加速在中国发展代理商,快速发展业务。目前,德国斯诺金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河北等地设有代理商,同时产品已销往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陕西、新疆、天津、河北等诸多地域。“现在德国斯诺金在北京已经有零件售后培训中心,7月底在黑龙江将成立第二个零件零售中心。”徐元伦说,“未来,中国本土将成为德国斯诺金在亚太地区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培训中心。”

湖南工业设计长沙工业设计1

【2014红点产品奖】装备类获奖产品优秀案例

红点奖(Red Dot Award)源自德国。起初,它纯粹只是德国的奖项,可以一直追溯至1955年,但它逐渐成长为了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大奖。现在,可以说red dot已是与iF奖齐名的一个工业设计大奖,是世界上知名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竞赛之一。

红点奖评选的标准极为苛刻,评选会严格按照”通过筛选和展示认定资格”的标准进行,只有上市不到两年的产品才具备参选资格。同时,形成参选产品于同类产品的区别,为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N98工业设计】整理了2014年红点产品奖装备类产品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工业设备等,与各位分享优秀的工业设计案例。

Volvo EC380E 挖掘机

EXC_EC380E_W_RR

兰博基尼的Nitro拖拉机(上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过的)

0

意大利CIFA公司ENERGYA E9电动搅拌车(CIFA已被中联收购)

ENERGYA E9

奥地利威克诺森公司的小挖

19-00398-2014-5

奥地利Hitzinger公司的飞机供电设备(飞行准备阶段)

19-05218-2014-4

加拿大庞巴迪BRP公司6×6全地形沙滩车

19-04979-2014-3

KAISER AG, Liechtenstein公司全地形行走式挖掘机

19-03505-2014-1

德国STILL GmbH公司电动叉车

19-05075-2014-3

芬兰山特维克公司的Pantera DI6400钻机

Pantera_DI6200

19-00364-2014-4

土耳其ERMAKSAN公司的激光割床

17-03469-2014-1

Oerlikon Balzers 公司的PPD喷涂系统

17-05103-2014-1

韩国斗山的多任务加工中心

17-02561-2014-3

 

湖南工业产品设计长沙产品工业设计

兰博基尼拖拉机Nitro——工业设计魅力之作

兰博基尼全新设计的时尚拖拉机Nitro,被誉为史上最贵的拖拉机。整车外观由意大利乔治亚罗公司设计,从兰博基尼“蛮牛”的logo元素出发,将牛的力量、速度、凶悍融入到产品的工业设计中。黑白分明的色彩搭配和细节丰富的设计,使其极具魅力。看看这霸气侧漏的官方宣传视频吧,秒杀国内拖拉机的节奏!

08050

 

产品设计细节:

800

8300

8010

8000

或许你会奇怪,一家生产顶级超级跑车的汽车制造厂商怎么会制造设计拖拉机,这是纯属设计师一时兴起的搞笑还是另有原由呢?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知名的超级跑车制造商兰博基尼最早以制造拖拉机起家。

兰博基尼的创始人费鲁吉欧·兰博基尼(Ferruccio Lamborghini)于1916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年轻时曾是意大利皇家空军的一名机械师,由于工作的原因,费鲁吉欧对机械原理非常熟悉。 二战之后,大量的军用物资被遗弃,费鲁吉欧·兰博基尼开始使用这些剩余军用物资制造拖拉机,并成立了最初的兰博基尼公司(Lamborghini Trattori S.p.A.),主营业务是制造拖拉机、燃油器和空调系统。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对机械原理和机械制造的精通,以及极佳的商业头脑,兰博基尼公司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农用机械制造商。

1972年款兰博基尼拖拉机 事业成功的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极为喜欢跑车,拥有包括阿尔法·罗密欧、蓝旗亚、玛莎拉蒂、梅赛德斯-奔驰等多款名车。1958年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拥有了自己第一辆法拉利250 GT,而兰博基尼最终转为制造自己的汽车也是源于自己所拥有的250 GT.

费鲁吉欧·兰博基尼 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曾经说过,生产世界最佳赛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们只会记住赛车手。但若你能够生产出世界最佳汽车,人们会永远将它们铭记于心。40年前,兰博基尼打造了非凡的Miura,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如今,兰博基尼仍旧秉持这一一贯的传统,奉献出世界最美的高性能超级汽车。

长沙工业设计,株洲工业设计,湘潭工业设计,湖南工业设计,N98design,N98工业设计,装备产品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工业设计,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农业机械品牌介绍专题(五)——赛迈·道依茨·法尔(samedeutz-fahr)

LOGO_SDF

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samedeutz-fahr)集团公司是全球排名前四名的农机制造公司。成立于1927年,至今已有72年历史。

1972年Same公司买进意大利Lamborghini拖拉机公司,1977年又买进瑞士的Horlimann拖拉机厂。买进这两家专事拖拉机生产的公司以后,组建成Same集团,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市以东30公里的特勒维利奥(Treviglio)。1994年,Same集团买下了德国Deutz一Fahr公司,成立了Same一Deutz一Fahr集团公司。现在,该集团是世界上制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及发动机的主要制造商之一。

赛迈道依茨法尔是一个靠联合谋发展的公司,收购了众多农机品牌,包括“SAME 赛迈”、“DEUTZ-FAHR 道依茨-法尔”、“LAMBORGHINI 兰博基尼”、“HURLIMANN 休里曼”和“GREGOIRE 格力格尔”。每个品牌均有独特的产品设计语言和产品体系,以下仅作抛砖引玉。

 

  • 品牌1:SAME 赛迈

产品以拖拉机为主,产品的统一为橙色,品牌识别性较好,但产品外观基本属于及格水准,造型语言给人印象比较老迈和陈旧。

QQ截图20140716020823

QQ截图20140716020933 QQ截图20140716020924 QQ截图20140716020900 QQ截图20140716020853 QQ截图20140716020650 QQ截图20140716020504 QQ截图20140716020458 QQ截图20140716020408

 

  • 品牌2:DEUTZ-FAHR 道依茨-法尔

同样是造拖拉机的,看看德国人这态度!SAME可以汗颜了。。。

无论是品牌的识别性,产品的美观性,制作的精致感,都堪称业界标杆。

logo_deutz-fahr

e2bf03d29c489ee57637a8f534afa56b 0c05e_SHOOTING_DEUTZFAHR_11SERIES_11440TTV_STUDIO_DSC_9299.JPG.0x497_q85_detail 0f1ef_coverimage.jpg.0x497_q85_detail 6c005_coverimage.jpg.0x497_q85_detail 8aa34336464deb9657c17d2a11102451 87e83_DEUTZ-FAHR Serie 9_4.jpg.1600x0_q85_box-0,0,1600,777_crop_detail 426ef_coverimage.jpg.0x497_q85_detail 01752_DEUTZFAHR_PRODUCTS_TRACTORS_9SERIES_MY2014_PICTURES_9340TTV_STILLLIFE_SERIE 9 S CHIARO.JPG.0x497_q85_detail 4048e0352d4b8bc901070111239ab807 5167f_DEUTZ-FAHR Serie 9_4.jpg.0x497_q85_detail 79575_SHOOTING_DEUTZFAHR_11SERIES_11440TTV_STUDIO_DSC_9194.JPG.0x497_q85_detail a6962_DEUTZ-FAHR Serie 9_2a.jpg.0x497_q85_detail

d4ad9_SHOOTING_DEUTZFAHR_11SERIES_11440TTV_STUDIO_SERIE 11.JPG.0x497_q85_detail d6644_SHOOTING_DEUTZFAHR_11SERIES_11440TTV_STUDIO_DSC_9270.JPG.0x497_q85_detail df9af_coverimage.jpg.0x497_q85_detail

赛迈道依茨法尔告诉你神马叫做真正的家族化设计!

QQ截图20140716022001 QQ截图20140716022008 QQ截图20140716022017 QQ截图20140716022027 QQ截图20140716022038

 

  • 品牌3:LAMBORGHINI 兰博基尼

没错,你没看错,兰博基尼不仅生产超级跑车,还生产超级拖拉机。事实上,兰博基尼是拖拉机起家的。 g35_2 g35_5 g35_6 g35_7 8010 8050 QQ图片20141107152522 0 8000

 

 

  • 品牌4:HURLIMANN 休里曼

来自瑞典的拖拉机,虎背熊腰型,产品色彩比较素,适合寒冷的北欧。

logo

tractorXM.K T4i XM V-DRIVE T4i XM T4i XE XB XA_tradition XA XS

  • 品牌5:Gregoire 格力格尔

终于不是拖拉机了。。主要产品是收割机和喷洒设备。

logo_grand_gregoire_group

  • 收获机:

g8_testw2 g7-220_20100720_05139_w g7-220_20100720_05160_w g7-220_20100720_05164_w g8_017w g8_035w g8_064w g8_0106w SONY DSC SONY DSC

  • 喷洒设备:

SONY DSC SONY DSC powerflow_tta_1 powerflow_tta_2 powerflow_tta_3 SONY DSC SONY DSC SONY DSC

ALL>>>

长沙工业设计,株洲工业设计,湘潭工业设计,湖南工业设计,N98design,N98工业设计,装备产品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工业设计,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农业机械品牌介绍专题(四)——爱科集团AGCO

美国爱科集团——世界领先的专注于农机设备的制造商,致力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爱科集团成立于1990年,总部设在美国乔治亚州德卢斯。2012年,爱科集团净销售额达100亿美元。

目前,爱科集团在中国设有五个工厂:常州工厂、大庆工厂、兖州工厂、上海工厂和常州谷瑞工厂。爱科集团提供的全套农机产品包括拖拉机、收获机械、牧草与秸秆收获设备、播种与耕作设备、喷药机、发电机组以及谷物仓储和蛋白质业务。

相对于其他农机大亨,爱科的历史并不漫长,从1990年至今仅短短24年。纵观爱科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收购和并购是爱科发展的主线:从美国到巴西,再到德国、阿根廷、意大利、中国,它的收购轨迹遍布全球。但爱科的优势之处在于,它把如此繁杂的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文化成功的进行了整合。

爱科旗下有众多产品品牌,他们分别是Challenger、Fendt、Massey Ferguson、Valtra等,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单独品牌都是农机行业的佼佼者(有机会再对其单独品牌进行介绍),而爱科将正是将这些佼佼者整合到一起的领导者!

AGCO精美农机图片欣赏:

Challenger挑战者:

长沙工业设计,株洲工业设计,湘潭工业设计,湖南工业设计,N98design,N98工业设计,装备产品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工业设计,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Fendt芬特

 

Massey Ferguson麦赛福格森

Valtra维美德

ALL>>>

长沙工业设计,株洲工业设计,湘潭工业设计,湖南工业设计,N98design,N98工业设计,装备产品工业设计,工程机械工业设计,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农业机械品牌介绍专题(二)—— “跳跃的小鹿”-约翰·迪尔

约翰·迪尔公司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商。标志是一只跳跃的小鹿,‍‍作为全球最知名的企业标识之一,跳跃的小鹿这个商标已成为约翰迪尔一百多年来优质产品的象征。‍‍

1837年,铁匠约翰•迪尔(John Deere)创造出世界上首台耕地时不会粘连泥土的钢犁。这个创新产品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由此起家,约翰•迪尔创立了以自己命名的公司。经历176年的发展,约翰迪尔已成为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工业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之一。

约翰迪尔的产品是典型的美国式设计,造型以简洁为主,近年来加入了一些柔和的流线型元素,造型更加细腻(这也与美国车这几年的设计发展类似)。产品的色彩与LOGO色彩方案保持一致,以绿色为主色调,黄色为辅色调,配以适当的深灰色,十分具有农业的色彩,品牌形象可识别性很好。

 

1、拖拉机

约翰·迪尔的拖拉机包含从28马力到205以上马力多个型号。

 

拖拉机图赏: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湖南长沙九十八号工业设计有限公司(N98Design),农机工业设计

 

2、谷物收割机械:

‍‍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适合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油菜籽等多种作物的收获,具有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可靠性好等特点;

‍‍约翰迪尔玉米果穗收割机结构紧凑,性能完善,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可以一次完成玉米作物的摘穗、输送、剥皮、装箱、秸秆粉碎还田的全过程作业。‍‍

‍‍收割机图赏:‍‍‍‍

 

 

3、播种机:

  • ‍‍1590免耕条播机:‍‍
  • 高效的播种箱容量
  • 便于查看的种子料位计
  • 准确的施肥计量
  • 条播面积计算装置

 

4、牧草设备

‍圆捆机:‍

方捆机:

‍‍

‍‍约翰迪尔自走式青贮收获机是玉米、牧草青贮的理想机型。无行距要求,可自行开道,机动灵活,经济适用,作业质量好,效率高。‍‍

‍‍割草压扁机:在任何作物和田地,你可信赖约翰迪尔割草压扁机,完成高速收割、快速脱水。‍‍

自走式割草机:

搂草机:

 

5、新型甘蔗收割机:

‍约翰迪尔CH330新型甘蔗收割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 一款四轮驱动甘蔗收割机。配合其独特的防滑控制系 统,控制合适的动力输出,保证其能够连续作业。这都 是其他甘蔗收割机所无法比拟的。‍

 

6、耕整地机械:

耙:

 

初耕机具:

 

耕利农业机具:

 

7、摘棉机:

‍‍约翰迪尔从1949年开始生产自走式摘棉机,是全球领先的摘棉机制造商。我们的摘棉机广受全球各地棉花农场主的欢迎,帮助他们在棉花成熟季节,轻松完成收获作业。‍‍

‍‍牵引式摘棉机采用与约翰迪尔自走式摘棉机相同的采摘原理,保持了同样的高采净率。同时,采摘头上的零配件与约翰迪尔自走式摘棉机完全 相同,是为中小户经营的棉农和家庭农场设计的一种小型棉花收获机械。‍‍

 

8、喷雾机:

‍‍约翰迪尔重新定义了喷雾机性能及精确度。理念如此先进,因此我们称之为Technozzlegy,是约翰迪尔喷嘴、泵及附件一系列产品的新一代技术。‍‍

自行式喷雾机:

 

9、农业管理解决方案:

Starfire3000:

  • 减少启动时间与停机时间
  • 通过无线实现系统升级
  • 通过诊断LED显示接收器状态
  • 适用于各种高精准度需求

2630‍‍显示器与接收器‍‍

  • 设置锁定功能,由管理员操作
  • 视频相关功能
  • 硬件设备的提升
  • ISOBUS连接功能

ALL>>>